专家提醒您:“养藏”之道,从立冬开始啦!
立冬时节,气温转冷,代表了冬季的开始。《黄帝内经》载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”冬季是大自然的休眠期,根据“天人合一”的观点,人体在冬季应该顺应气候的变化而实行“养藏”之道,因此,冬季养生的关键是防寒保暖,藏精潜阳。
1.多吃温性食物
在冬季天气寒冷,昼夜温差较大,此时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,就必须增加体内糖、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,以产生更多的能量,可以适当多吃些坚果,如花生、核桃、板栗、榛子、杏仁等。而温性食物,如羊肉、牛肉、鸡肉、猪腰等温养阳气,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,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。
2.适度进补
立冬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,民间素有“冬令进补,来年打虎”的说法。但应避免盲目进补。饮食方面要以温补养阴为主,多食黑色食物,如黑米、黑豆、黑芝麻等,还需根据不同的体质而有所区别。阳虚体质的人,可以吃些温性的食物,如黄芪、党参、核桃、韭菜、羊肉等;阴虚体质的人,中医认为酸甘化阴,可以吃些酸味食物,如山楂、雪梨、柑橘等。
1.适度的户外活动
进行户外活动,可增加热量、调节新陈代谢机能。运动时不要穿过厚衣服,以微微汗出为宜,避免大汗淋漓,有选择地做一些慢跑、散步、打太极拳、太极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。
2.运动前要热身
立冬时节气温下降,寒邪较盛,人体气血流行不畅,血脉、经筋拘急,肌肉僵硬,关节的灵活性差,易发生肌肉拉伤或关节扭伤,所以应做好热身准备活动,防止运动损伤。运动尽量选择在白天、阳光充足时进行,减少阳气的耗损。
3.运动不宜大汗
冬藏时节,万物蛰伏,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,以免扰动阳气。此时的锻炼要有节制,微微出汗就好,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,导致阳气外泄。
4.运动要注意体育卫生
冬季易患感冒,感冒或发烧时,不要从事剧烈运动。运动时要用鼻子呼吸,最好不要用口呼吸。雾霾天气不适宜室外运动。
1.调摄情志
入冬以后起居调养都应该以“养藏”为主。情志要恬淡安静、寡欲少求,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,利于养藏。冬季万物凋零,常会使人触景生情、郁郁寡欢,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,如跳舞、下棋、画画、练书法、欣赏音乐等,消除冬季低落的情绪。
2.早睡晚起
中医认为人的养生应符合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”的规律,冬季要养精蓄锐藏阳气。在起居上应注意早睡晚起,可避免寒气侵袭,预防感冒;另外还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,以利阳气的潜藏。
3.保暖防寒
要注意头、颈、腰、膝、足等部位保暖。戴帽子围巾保护头颈部,以防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,对预防高血压病、心血管病等都有一定好处。腰为肾之府,肾喜温恶寒,常按摩腰部有温煦肾阳、畅达气血的作用。膝关节易受寒导致关节疼痛,活动不利;足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,也是血及阳气最不易到达的部位。可以足浴、按摩足底及下肢的经络穴位起到保暖保健的作用。
1.心脑血管疾病
立冬以后气候转凉,寒气凝滞收引,易导致人体气机、血运不畅,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。心脑血管疾病,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,而且死亡率亦急剧上升。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,要注意保暖,凌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,不要过早起来晨练,晨起喝一杯温开水,既能稀释血液,又能唤醒胃肠道。
2.呼吸道疾病
由于立冬后气温下降,风寒之邪侵袭人体,对于体质虚弱、抵抗力差的老人、儿童容易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容易诱发感冒。勤洗手,常通风,戴口罩,适当锻炼,吃新鲜应季果蔬,多喝温水,保证充足睡眠等措施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,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。
3.运动系统疾病
寒主收引,寒主凝滞,寒邪入侵易致筋脉拘急,关节屈伸不利,出现肌肉、关节疼痛、活动障碍。预防和缓解关节疼痛,要注意保暖,可配合关节局部按摩、中药热敷、艾灸等方法。
4.心理疾病
经过了“悲秋伤感”的深秋,加之立冬节气后天气变冷,白天短而夜间长,户外运动减少,低落的情绪会持续存在,甚至加重患上抑郁症。天气晴朗的时候多出门走走,晒晒太阳,有助于振奋阳气,调畅心情,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。本平台已经开通微信回复功能,如你有问题困扰,可编辑相关的内容发送至本平台,在线医生会免费帮你排难解疑。长按下方二维码,可进行快速关注,或发送你的“姓名+症状+联系方式+预约时间”到微信公众平台~~
更多胃肠问题想咨询?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专家在线为您详细解答
温馨提示:如有疑问,可免费咨询在线医生,或拨打本院24小时热线:,我们会从专业的角度认真解答。此外,您也可以网上预约挂号为您解决排队的烦恼!您的健康,是我们共同的期待!我们医院竭诚为您服务!